
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
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,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,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,那么问题来了,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?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,仅供参考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光阴似箭,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将结束,回顾自己一学期以来自己的教学实践,静下心来做以反思,以期在今后教学中改善。
一、结合学生特点,开展教学活动。
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,他们对初中学习生活还不能了解,所以我在开学后开展系列活动,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。
1、加强硬笔书法练习,把临摹分为两步:先摹,让每名学生选取优秀字帖进行摹写;后临,在期中考试后让摹写好的同学进行临写。
2、加强阅读训练。根据课标要求,结合七年级年龄特点,我安排学生阅读故事性较强的名著《鲁滨逊漂流记》和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。
3、强化课前五分钟。从新生入学开始,我就注重学生课堂环节,包括课前,资料有:古诗朗读和背诵,经典散文朗读,文言文语感培养等。虽然资料不是很丰富,但有助于新生从课前向课上延伸。
二、不断实践、完善,优化课堂教学。
1、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,是教师交给学生知识,培养良好习惯的主阵地,所以从学生入学开始,我就狠抓课堂教学,不断实践,优化课堂:
1)、抓好备课关。虽然本学期班主任工作十分繁杂、无序,偶尔会出现上课了,还没有备好课现象。但我竭尽全力备好课,有时会把工作带回家。备课中,我不仅仅思考教学资料,怎样在课堂中突出教学重点,突破教学难点;同时更多思考起始年级学生的学情,他们理解知识的过程,理解知识的方法等。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用心性,我给自己定下目标——每个单元至少两节课使用大屏幕,以此冲击学生视觉和听觉。
2)、上好每节课。语文教学的改革务必从课堂入手,因为它是教师主导的体现,学生主体的实施,所以我尽力做到:我的课堂你做主,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。
2、开学伊始,我就告诉学生,课堂中只要围绕问题展开讨论,无论你说什么都不为过,所以在一学期我和他们的磨合、交流、沟通,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。
3、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班主任主角向课任教师主角的转变。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,上传下达的工作需要布置,班里出现状况需要解决,但我都尽力回避我的语文课变成班主任工作会议课。原因之一是:教学任务的不允许。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,每一节课有每一节课教学资料,不能因其他工作,而导致教学资料的缺失。原因之二是:学生的不允许。班主任教师,同时也是课任教师,你务必学会主角的转变,因为这是对学生的尊重,对自己教学的尊重。
三、走进学生,让他们爱上语文。
为了提高教学质量,为了实现师生之间平等、民主的教学氛围,我努力走进学生,让他们爱上语文:[由Www。QunZou。Com整理]
首先,不断学习。要想让学生喜欢你,务必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学习,无论是教学资料方面,还是和他们之间的代沟,情感交流方面,我都倾心学习教育教学相关书籍和文字。
其次,拉近距离。为了使学生喜欢我,我不仅仅在课堂上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,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,努力贴近他们的心灵,做到心灵沟通,而且我还和他们逐步透过课下,透过各种方式方法的交流建立起师生情。
四、挑战自我,反思中成长。
一学期教学工作让我真正感觉自己和学生一齐成长。对于我的课堂模式,学生基本适应,偶尔会出现课堂疲惫感,怎样去进一步调到他们的用心性和兴趣是今后我要思考的主要问题。
再有,随着时代的进步,我已有的知识、经验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、新状况,怎样去应对、解决好?
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学中难题最大的是作文教学,有时自己会感到束手无策,只能讲讲要求、说说方法、品品美文、作作评价,没有自己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体系,或称之为操作系统。
应对诸多问题,我在及时充电的同时,也和其他同行教师进行探讨,多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和推荐,都在自己教学中实践、摸索,以期完善自己的教学,提高自己教学水平,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,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,做一名家长满意的教师。
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在本次磨课活动中,我讲授的是下册第四单元第19、20、21课复习课,下面,我结合课堂教学环节,谈谈我在本课设计中,体现的教学思路。
一、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。
根据三篇文章的共同知识点确立本节复习课的学习目标:
1、巩固积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。
2、抓住课文主要信息,概括内容要点。
3、品味语言,理解意蕴深刻的句子。
4、复习环境描写的作用。
二、教学过程中利用小板块的训练模式复习。
为了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,重点突出,有效提高课堂效率,我将整堂课分为:“整理积累知识”“典型例题剖析”“反馈练习”三大板块。
1、整理积累知识板块。
“整理积累知识板块”分为“字词积累”“文学常识积累”“文章内容回顾”三个小板块。
(1)“字词积累”板块主要是选取三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,尤其是易错字词,生字是以给生字加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的形式出现,而词语是以解词的形式出现。
(2)“文学常识积累”板块主要是对该篇文章的常识知识的积累,如:作品的出处、作者简介等。
(3)“文章内容回顾”板块主要是采用交流句式的形式对文章内容及主旨进行回顾。
2、“典型例题剖析”板块。
“典型例题剖析”又分为“品味语言”“赏析景物描写”两个小板块。
(1)“品味语言”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精彩语言进行品味,采用“方法回顾———示例分析———反馈练习”的学习模式,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品味赏析。
(2)“赏析景物描写”板块主要是对三篇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赏析,同样采用“方法回顾———示例分析———反馈练习”的学习模式,对文章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品味赏析。
3、“反馈练习”板块。
“反馈练习”板块是针对本节课的学习任务,有所侧重的设计反馈练习,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,反馈练习的内容包括字词检测和课外文段阅读。字词检测是从“字词积累”板块选取易错生字进行检测,课外文段阅读是针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,选取相关题型进行检测。
三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,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。
课堂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,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赋予特定的任务,如小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,组织合作学习,安排发言,结对帮教,达到共同提高、共同进步的目的。
结合自己的讲课,今后在如下方面应有所改 ……此处隐藏9092个字……
一针对一线,不增也不减。直译是原则,意译莫随便。
文言单音多,可用双音换。专名照样写,成语不必变。
既要会句式,还要会标点。原文有赘词,译文可以免。
原文有省略,括弧要贯穿。是否信雅达,译完读三边。
《新课标》指出,欣赏文学作品,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,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,从中获得对自然、社会、人生的有益启示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,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;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,能说出自己的体验;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。“感同”需要“身受”,只有勾连出自己的体验,才能与作者有相同波长的情感共鸣。
文章语言品味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寻读品味两个地方,一处是“徐”字,另一处是“鞭数十,驱之别院”。力图让文字与形象立体交流,让观察与判断悄然合璧……学生手眼心口并用,和教师一起共同打通着古汉语和现实生活的通道。“徐”的解释是“慢慢地”。联系插图,让学生体会这样的情境:白烟滚滚,蚊子拍着翅膀,拖着长腿在白烟中乱飞。在作者创设的假象世界里,是青云白鹤的精致,是情味无限的天地。
再看“鞭数十,驱之别院”。“鞭”,乍看让人觉得心里恨到极点,可不是,正看得兴浓,摇旗呐喊,暗暗助阵,战局却无端被搅!但是,“鞭数十”后并非血肉模糊,横尸现场,而是还能够被“驱之别院”,可见没被鞭死,可见那“数十”下并非真的“鞭”打,可见“鞭数十”的工具不是真的“鞭”,而是假想成“鞭”的一根枯草或者一截嫩枝。瞧!是不是趣味无限?别忘了,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“驱”,“驱”的意思是“赶”,可见是作者在其身后吆喝着“去!去!去!”,然后受伤又受惊的蛤蟆慢慢爬行至别院去了。若换成一个“甩”字,或是“投”字,烂漫而不失善良的童心怕是寻它不见了,那个中“趣”味自然也散失殆尽了。
把那些寄居在文字沉船上的,也许被遗忘多时,也许被忽略不计的文字,打捞出来,放在阳光下重新擦亮,然后置于学生的眼前。每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字背后,都有一个可以娓娓道来的故事,她们已经等了千年,等待我们用崭新的视角打量,擦拭,洗涤,等待我们用更鲜活的语言疏解,阐释,激活。如果不进行反思,或许和许多教师在教授《童趣》一样,我只会去注意到“怡然自得”、“呀然一惊”这些醒目的词汇,顺利地找出“观蚊成鹤”、“神游山林”、“鞭打蛤蟆”三件趣事。却全然不能在玩味“徐”、“鞭”这两个太过寻常太过直白的文字中,深深体验到了一个拿“美容镜”与“放大镜”看世界的孩子的童心童趣。
教授初中第一篇文言文,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,苦心“激趣”,用心“悟趣”,细心“绘趣”,童心“溯趣”,真是得“趣”不易!
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一、根据文本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:
(一)、知识与技能
1、学习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
2、学习运用“吴下阿蒙”、“刮目相待”等成语
3、理解开卷有益,了解一代名将的胆识
(二)、情感、态度及价值观
1、学习本文,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
2、教育学生胸怀大志,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,时刻准备报效祖国,回报社会。
二、重难点的把握: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,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。
三、根据本文的重难点,以下是本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
1、本课语言浅显易懂我先安排学生通过预习,疏通文意,把握内容。这样听起课来效果更好。
2、本篇短文,对培养学生的品质意志、健全学生的人格很有教益,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,提倡学生各抒己见,有道理即可,不必强求一致。
3、学习中让他们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。
课堂活动:
一、导入:一堂新课,好的导入能像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,能激起学习本文的兴趣。所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:“同学们,老师平常常帮你们解决一些难题,但是,现在换成老师遇到一个难题,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解决呢?”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:“愿意”。我顺机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“我有个学生,他不肯努力学习,我劝他好好学习,他却说身边的事很多,在说他不打算上高中考大学,现在学不学无所谓,同学们,帮老师想想看,该怎么跟他讲道理。”
生:“跟他说说学习的好处”、“跟他说说就算不读大学,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上也能用上”。。。。。。同学们个个激情很高。我肯定了同学的回答之后,我抓住这个契机抛出这样的一句话“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,那他是怎么做的呢,让我们翻开《孙权劝学》寻找答案。
二、学生活动:
1、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几遍,并借助注解翻译课文,疏通文意,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所讲的故事。
2、请同学们翻译句子(一人一句、先读后议),师适当补充个别重点虚、实的用法注释。
当同学们疏通了文意之后,我引导他们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本文。提出一连串的问题“吕蒙是怎样的人?孙权为何劝他学习?孙权如何现身说法,劝吕蒙学习的?。。。。。。。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了解了,最后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说是总结同学们学习本文的收获“通过这个故事,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?”同学们七嘴八舌的,各抒己见。
3、当堂掌握本文出现的成语,解释并造句。
以下是在评课时,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,这些高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。
1、文中出现的人物(吕蒙、孙权、鲁肃)分析可以进行拓展,多些介绍。
2、适当进行故事引导,多读。
3、举例一些一词多义、古今异义的词语。
4、虚实词结合句子让学生判断并解释,提高学生的能力。
5、可以抓住“劝“字,引导同学学以致用,劝好友学习。
个人反思:上课的时候课外知识不够,这可能是由于自己平时的阅读量还不够,知识不够全面。授课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。重点还把握不好。今后我会多学习多听课,力求有更大的进步。
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,一读准“仲”字,二读好停顿,三读出感情。
再读课文。自由读,读准字音,指名读;教师点示,范读;学生模仿朗读;教师重点训练“日扳”“固”“耶”等词的朗读。
提问:王安石为何“伤”仲永?
学生回答:“仲永之通悟,受之天也,其受之天也,贤于材人远矣,卒之为众人,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。”
教师追问:“如何贤?”
学生进一步从第一段里找依据。教师点示:出身平凡,年龄小,不识书具,书诗四句,自为其名,秀才传阅,句句写奇,句句写贤。
教师再问:“受于人者不至,怪谁?”
学生或说怪父,或说怪邑人,或说怪秀才。
教师启发:“方仲永自己有没有责任?”
如此一来,学生的思维得到开阔,也从中懂得了道理。教师再去引导:“方仲永这么聪明的人不读书尚且成为普通人,那我们有没有仲永这么聪明呀?”
顺势学习最后一段的最后几句,水到渠成。